『會計師說我們「要」出一份無形資產評價報告,你們公司有提供這種服務嗎?』
『我們「想」要做股權評估,你們收費是多少?』
『董事會想要「確認/參考」一下我們公司的價值,你們可以做嗎?』』
這三句話,是資產評價顧問最常聽到的開場白,分別對應了企業最核心的三種動機:「需要」、「想要」及「確認/參考」。客戶尋求的,表面上是一個「價格數字」,但其背後,卻是企業在不同營運情境下,所面臨的三種「心境」或「決策困境」。
一份到位的資產評價,提供的絕不僅僅是冰冷的數字。它更像是為企業主在面對法律法規的束縛、未來方向的迷茫,以及內外部溝通的挑戰時,所量身訂做的三種「解方」。
視角一、需要:依法規執行,規避風險的「定錨解方」
許多時候,企業啟動資產評價,並非出於主動的戰略考量,而是法規的強制要求。此時,公司的心境是「不得不做」的謹慎與責任感。常見場景包含:財報合規(如併購後的PPA、商譽減損測試)或法律與稅務要求(如股權繼承、贈與、訴訟賠償)等。
公司的立場很明確:「這筆錢不能省,是規矩。但我要確保它做得對、經得起審查,別給我惹麻煩,預算也要合理。」
但現實總是比戲劇更精彩。我們在第一線聽到的往往是:
『這個報告你們常做吧?XX會計師也推薦你們,可以算便宜一點吧?』
『我覺得你們這個價格估太高了,我沒辦法跟會計師交代,你們應該估低一點!』
『你這樣估太低了!我們重新檢視了準則,你們用的參數應該要參考國際最新的交易數據才對!』
實務上,這不只是一份報告,而是一場在「客戶、會計師、評價師」之間的三方角力。客戶可能希望將更多價值分配給攤銷年限短的資產,以利未來財報;但簽字的會計師則會站在最保守的角度,反覆挑戰每一個參數。
因此,在「需要」的情境下,評價顧問的最終價值,不只是產出一份合規的報告,而是在客戶的期望、會計師的保守、與法規的硬性要求之間,找到那個唯一「客觀且可被捍衛的平衡點」。我們是這場多方風暴中的定錨者,確保企業這艘船,能精準且安全地駛過合規的峽灣,不觸礁、不擱淺。
視角二、想要:說服他人,爭取認同的「信譽解方」
當需要取得外部投資人、潛在買家,或內部董事會支持時,單靠口頭說服力遠遠不足。此時,老闆的心境是渴望獲得「認可」與「支持」,需要一份權威的客觀依據。
公司的立場或許是「我的公司潛力十足,但如何讓投資人相信?」,但更多時候,我們聽到的心聲是:
『我們新事業非常樂觀,預計五年內營收可以由400萬成長到6億。理由?就是…這個市場前景看好啊!』
『這個敏感的資訊應該不能揭露吧!我們在報告裡該怎麼處理比較好?』
面對這種「垃圾進,神仙出?」的挑戰,我們的職責遠不止是計算機。我們的核心價值,是扮演客戶最需要的「策略性壓力測試夥伴」。
我們透過不斷的專業追問(「這個成長率的依據是什麼?」、「您的目標市佔率,考慮了哪三家主要競爭對手?」)與市場數據的交叉比對,協助客戶將天馬行空的「夢想」,雕琢成一個邏輯嚴謹、基礎扎實、能夠在投資人或併購對手面前,自信地講清楚、說明白的「可實現的商業計畫」。我們交付的不是一個虛高的數字,而是數字背後足以支撐它的「說服力」與「可信度」。
視角三、確認/參考:消除盲點,尋找方向的「X光片解方」
當企業面對市場機會或挑戰,常會陷入「要不要做」、「怎麼做」的迷茫。此時,老闆的心境充滿了不確定性,渴望有客觀數據來指引方向,避免做錯決定。
我們常聽到的開場白是:
『這個併購對象看起來不錯,你們幫我估個價,讓我知道大概要出多少錢。』
『我覺得應該要賣掉這個事業部,但其他董事覺得它還有潛力,我們需要一個客觀的數字來辯論。』
很多時候,客戶來找我們是想買一個「價格」,但最終帶走的,卻是一份「企業的X光片」。在評價的過程中,為了預估未來的現金流,我們必須像醫生問診一樣,檢視公司的每一個環節:客戶集中度、供應鏈穩定性、核心技術的專利年限、關鍵人才的流動風險。
例如,我們曾有客戶想評估出售旗下某個生產設備。但在評價過程中,我們發現該設備利用率只有60%。這個發現,讓客戶的決策,從『該買新設備?』,立刻轉變為『設備攤提年限延長即可』
這就是評價從「給答案」昇華為「找問題」的真正價值。在「確認/參考」的情境下,評價顧問的角色是「策略的X光片與風險排除器」。我們提供的最終價值,往往不是那個估出來的數字,而是在過程中,為您照亮那些隱藏在財報數字背後的營運真相與潛在風險,讓您能做出更周全、更明智的策略選擇。
總結:評價的價值,是決策的信心
資產評價,絕不僅僅是冰冷的數字或法規要求。它更是為企業決策者在面對「依法規執行」的必然、「說服他人」的需求,以及「猶豫不確定」的迷盲時,所提供的專業「心境解方」。 它在合規的壓力下,為您扮演「定錨者」;在募資與談判的舞台上,成為您的「壓力測試夥伴」;在未來方向不明的迷霧中,提供一份清晰的「策略X光片」。
▲本文轉載自Nickolas商業解謎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