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Blog
  • 從「怎麼併」到「為何併」:頂尖併購律師的交易心法

2025年 8月11日

從「怎麼併」到「為何併」:頂尖併購律師的交易心法

by Nickolas 商業解謎思

本文係依據2025年8月6日CRIF中華徵信所舉辦的閉門會議討論內容為核心,以併購大師黃日燦律師及與會貴賓的對話作為基礎進行撰寫,考量本閉門會議的特性,除部分公開資訊外,文章不提及任何個人或個別公司的討論細節,並以主題分析文章的方式進行撰寫,相關內容能僅表示撰寫者 Nickolas Hsu對該活動的理解,無法代示黃日燦律師的全部觀點。


Nickolas 商業解謎思

https://nickolashsu.com/

您好,我是Nickolas,一位在商業分析的汪洋中,專注於「商業問題解決方案」的領航員。


破除併購迷思,超越財務數字

『律師,我們想買一家公司,請幫我們看看合約,評估一下我們要怎麼把人才留下?』
『財務長,老闆想買的這家公司估值太高,資產又不值錢,你趕快想辦法擋下來!』

隨著日愈激烈的競爭及外部環境的快速變化,併購從少數公司的個案,成為過半數公司發展的策略選項(詳細數據,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將於今年9月26日舉辦的《2025年台灣企業升級轉型論壇》公布,企業併購大師專班亦同步開放報名中),因此,可見併購已成為台灣大型企業不得不思考的一門顯學,或許,企業主還沒有下定決心要買哪家公司,但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思考,如果我買下某家公司,是不是會對我們公司會有更好的發展。

在這樣的思維改變下,公司財務長的角色也日益重要。畢竟,財務長這個掌管公司資金的大總管而言,公司大型的投資行為都繞不過這個角色的參與。但同時,由於財務長的專業特性,許多時候,以這個角色出發去思考併購問題時,都繞不過細節的財會專業,如何幫公司進行一個好的投資,讓公司的每一分錢都表出現最大的效益。在初期評估階段,很容易出現上述的對話,在併購的談判桌上,所有人都在談「How」——如何估價、如何遵循法規、如何談判、如何執行。這些是併購的「技術」;很重要,但不是最重要。

『細節都可以透過好的顧問律師、會計師及財務顧問幫你解決,但財務長應該思考的是,你的職涯跟公司的發展,如果你永遠管20億的資金,那就表示你的職涯跟你的公司永遠都是這個規模,財務長要花更多心思去思考,從20億變成管60億資金的策略』…黃日燦

細節問題可以透過後續與外部顧問的合作,將風險降到最低,但最重要的是與公司一起描繪未來成長的藍圖,透過併購,公司可以得到什麼?可以與企業主有什麼樣的對話?將這個藍圖清楚勾勒出來。就像一趟旅行,我們總在比較搭華航還是轉機、住五星飯店還是Airbnb,卻常常忘了問自己最根本的問題:「我為什麼要去這個地方?」一場併購的成敗,早在雙方律師與會計師進場前,就已決定了七成。它取決於一個更底層的問題:「Why」。


心法一:先問「不買會怎麼樣?」,再問「要花多少錢」

許多財務長在協助企業主評估併購交易時,常常會陷入一種技術分析恐慌的壓力,雖然,長期在公司服務,確實對公司業務也熟稔,但對於實際產品或服務細節需要有更多團隊的加持協助,才能夠有更清楚的判斷。或是掉入「這要花多少錢?」的陷阱,它讓你陷入技術與價格的泥淖,而忽略了戰略的全局。

『雖然有報導說我是6000億併購大律師,認為我併購很厲害,但其實,我覺得我自己最厲害的是我常常勸很多老闆不要買…雖然,我同事也會抱怨,我這樣讓我們事務所少賺很多錢』…黃日燦

為什麼會有這個對話,因為從戰略的角度來看,真正該問的第一個問題是:「如果我們不買,會發生什麼事?」你的競爭對手會把它買走嗎?如果對手買下它,是否會補足他最弱的一環,從而對你形成致命威脅?
你會因此錯失一個關鍵的市場拐點嗎?如果不買,你會從市場第三名,不知不覺滑落到第五、第六名嗎?那時流失的價值,比起今天多付的溢價,哪個更不划算?

併購的本質,是用資金換取時間與空間。很多人總以為市場上永遠有下一家更好的公司等著你,就像「這村過了還有下個村」。但殘酷的現實是,優質的策略性標的極其稀缺,錯過了,可表再等五年都沒有了。因此,在糾結於價格之前,先想清楚不做的「機會成本」,才能為你的出價,找到一個堅實的戰略錨點。


心法二:為什麼要買?想清楚後要大膽

如果前面的問題,我們已經想得很清楚了。下一個問題自然就是要買下這家公司,因為你不買會造成巨大的機會成本損失,甚至,可表你的競爭對手會因此就超越你。

討論到這樣的觀點,我們就會更清楚這時候我們在討論的是一個「好東西」,而「好東西」通常不會太便宜。

『便宜的公司交易,你應該先自省,平常你對這個投行很好?對這個外部顧問很好?否則怎麼可能這種天大的好事會掉到你身上來。』

『併購是一個你丟我撿,各取所需的策略匹配,賣方出售不代表它是個爛貨,只是不再符合賣方的核心戰略或現實(退休)。而買方之所以願意支付溢價,是因為他看到了這個標的與自身結合後,能產生的獨特綜效。』…黃日燦

因此,我們可以先假設為一個好的交易,基本上一定會買貴,因為,我們所謂的合理的價格,常常是賣方的帳上價值,這個部分,沒有包含我們前面不買的機會成本。所以,就策略面不需要這麼快去思考併購的價格貴或便宜,反而應該在你想清楚後,重新思考一下,這家公司是不是心目中的「好東西」?

我們希望透過併購,提升公司的市佔率,一舉甩開對手。那為什麼你現在看上的是第四名?為什麼你不直接挑戰第一名或第二名?

為什麼Facebook當初願意用190億美金併購WhatsApp?提醒自己,用財報去評估,這筆交易永遠不會成交,而它的機會成本就是讓Facebook出這麼多的溢價。我們是要幫公司買到一個「好東西」,因此,便宜不一定沒有好貨,但沒有溢價絕對不是併購的「好東西」。


心法三:重新再想一次

經過前面兩個問題的提問,其實你已經將目光與老闆一起轉到策略的角度在思考問題。在進入併購交易的細節問題前,透過思考前述的問題,再重新思考一下:
若不行動,我最大的損失是什麼?(機會成本)
我真正要買的,是它的價格,還是它獨一無二的價值?(價值核心)
這個公司是機會成本+價值核心的好東西嗎?(交易決心確定)

『併購要成交一點都不難,但是好的併購要成交比較難。如果你不論好壞都讓它成交,那太容易了。但結果是大家要一起承擔,絕對不是老闆或任何一個人而已。』…黃日燦

如果其中有一個答案是否定的,根本不需要討論價格問題,因為,這不是一個好的選擇;如果所有答案都是肯定的,這個交易你想不出其他更好的交易對象,是的,這就是你們公司最好的併購機會,我們應該在盡一切可表的努力下,完成這筆交易。
這個時候,我們才需要開始思考細節問題。


心法四:細節很重要

併購是個漫長的過程,光是整個交易前期都需要大量的布局跟細節操作,我們很難去討論不同個案中可能面臨的不同細節,但我們可以把結構性的錯誤彙整出來。

『動搖國本的事不可以做…(你以為),是大家最常犯的錯…(別人會),是不切實際的幻想。』…黃日燦

在實務上,各種細節的設計都可表無法確保事情盡善盡美,縱使前面所提的WhatsApp創辦人也在交易後四年,放棄13億美金的額外獎勵,離開團隊,但仍然有一些需要掌握。

動搖國本的價格或交易風險:雖然買貴是一件我們可以接受的事情,但縱使再好的東西,會發生動搖公司營運基礎的資金或營運風險,這都不值得。因為這是後天可能更好,但明天可能沒有的問題。

「你以為」的團隊障礙與「別人會」的運作風險:在併購案處理的過程中,最大的問題在於團隊沒有充分合作的經驗,過程中充滿了「我以為老闆想過了」、「老闆以為我想過了」、「我以為顧問會查到」、「我以為律師會看到」等沒有充分溝通的團隊問題,它增加了許多細節被提及但未被處理的可表性,造成整個併購交易充滿危機。


小結:你的併購,是火雞綁火雞,還是火雞變老鷹?

『成功的併購,如同魔術師把三隻火雞,變出一隻老鷹,產生了1+1>2的質變。但失敗的併購,只是把三隻火雞用繩子綁在一起,不僅沒飛起來,反而互相拉扯、動彈不得 。』…黃日燦

台灣的企業在面對併購議題時,常因不習慣合作,或憂慮風險而陷入單打獨鬥的困境,最終導致策略未明,就先陷入細節的泥淖。當您將思考的順序,從「怎麼併」拉回到「為何併」,並清晰地回答了「不買會怎樣?」與「為何非它不可?」這兩個根本問題後,價格與執行細節,都將成為可以被克服的技術問題。

策略想得清楚,交易目標要大膽,錢可能就是細節問題,你可以找銀行貸款、策略投資人、投資銀行,其實有很多手段,最重要的還是策略。

▲本文轉載自Nickolas商業解謎思

  • Financial Consultation